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
校训、校风、教风、学风及释义
校训:崇德尚学敦行致远
释义:
“崇德”之“崇”是尊崇、推崇、提倡的意思;“德”是道德和品行,即人的品质或品格。崇德,即推崇高尚的品格、崇尚有德之人,这是为人之本、立身之基,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所在。崇德,语出老子《道德经》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”、《尚书·周书·武成》“惇信明义,崇德报功,垂拱而天下治”;又见《礼记·王制》“上贤以崇德”、《礼记·大学》“大学之道,在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将“崇德”列为校训首位,就是要求师生崇尚德行,发挥医者仁爱之心,这是我校“育人为本,德育为先”办学指导思想的体现。
“尚学”的“尚”是注重、崇尚和倡导之意;“学”可解释为学问、学习。尚学主张人应喜爱和注重学习,尤其重要的是学会学习、学会生活、学会做人,学做现代社会的高尚人,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、一种素养、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生活方式。学海无涯,学无止境,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。尚学,语出《旧唐书》“崇儒尚学,以正风教,乃王化之本也”。将“尚学”作为我校校训,就是要求师生要热爱学习、刻苦钻研、尊重知识、尊重规律、追求真理、探索未知、陶冶情操、传承文明、贡献社会,此乃我校办学之本。
“敦行”之“敦”是厚道、敦促、勉力的意思;“行”即行动、实际地做。“敦行”见于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博闻强识而让,敦善行而不怠,谓之君子”。将“敦行”列为校训,就是要求师生要脚踏实地、尽心尽责尽力地去做,强调动手的能力、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践履。坐而论道、光说不做,只能是语言的巨人、行动的矮子。
“致远”的“致”是实现、达到之意;“远”即远大理想、抱负。致远,语出《论语》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和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,致远恐泥,是以君子不为也”;另见诸葛亮《诫子书》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。致远就是要高瞻远瞩,有远见,这是发展前进的动力,是育人的最终目标。作为个人,要“志远”并能“致远”,要善于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知识和品格,实现人生的价值,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;作为学校,同样要信念坚定、志存高远、追求卓越、开创未来,在强化我校特色的基础上再创辉煌。
“崇德 尚学 敦行 致远”的整体含义就是崇尚德行、注重学习、躬身实践,实现理想。
校风:团结务实勤勉传承
诠解:
“团结”,就是学校团队志同道合,在工作、学习和生活中能拧成一股绳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互相支持,互相帮助,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;“务实”,就是立足实际,实事求是,脚踏实地从根本上一步一步做起,崇尚实干精神,鄙视华而不实;“勤勉”,就是专心且刻苦地完成任务,努力不懈,勤劳不懈;“传承”,就是传递、接续和发扬学校的精神风尚、行为规范等优良传统。
学校1965年6月创建,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,从早期创业,到1994年被评估认定为“基本合格”学校、1997年评估认定为“合格学校”、1999年评估认定为“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”、2004年认定为“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”、2006年2月升格为“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”,2011年10月一次性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,每一次发展都是学校抓住机遇,立足实际,实事求是,乘势而上的结果,都是全校师生团结一致、勤苦共勉、迎难而上、坚定行动支撑的结果。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,学校才有了当下的发展,未来学校的发展更需要这种精神的传承。
“团结务实、勤勉传承”,比较贴切地概括了我校的发展历程与价值追求,是我校历史沉淀成果的总结和升华,是学校的特色和教育力量的表现,它倡导师生在日常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,应始终保持这样的精神风尚和行为规范。
教风:敬业精术
诠解:
“敬”是尊重、敬重、敬爱、敬仰之意,“精”是完美、最好的意思,“业“即职业、工作岗位,“术”是指技艺、方法;“敬业精术”是对教师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、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的要求,是教师德与才相统一的内蕴和外化。“敬业精术”是对教师在对待职业、对待业务方面的要求,解决“怎么教”的问题。
教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任务,是师德的核心。教师职业是培养人的事业,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人格孵化人格、以智慧点燃智慧、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。一名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是“敬业”,即尊重、敬重、敬爱、敬仰教师职业,把职业当做事业。授业求精,要精通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,要有高明的教学方法、熟练地教学技能技巧和先进的教育技术。
学风:慎思明辨严谨求真
诠解:
“慎思明辨”就是慎重地思考、清楚地辨别,凡事认真观察、精思熟虑、深切分析事理、辨別是非真伪,语出《中庸》里孔子训勉学生的一则话:“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笃行之”。“严谨”即严密谨慎,周到细致;“真”是真理、事物本原之意,既是指自然界的根本法则,也是指社会的至高境界。“求真”就是尊重科学,追求真理,探求本原;追求自身价值,追求知识文化的最高境界,尊尚真诚,做“学以至理、行以至诚、求真务实”的人。
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,医学来不得半点虚假。“慎思明辨,严谨求真”,既是治学精神、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,也是对学生行为规范、思想道德和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风貌的要求,应内化为师生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