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!我是本期故事的主讲人姜艳菊,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故事是《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》。
这句话是谁说的、出自哪里,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
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,却不被污泥所沾染;经过清水的洗涤,更显得清新而不妖艳。这种特性象征着清正廉洁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。而荷叶,也就是莲叶,“莲”与廉洁的“廉”谐音,寓意着洁身自爱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,进一步强化了荷叶在廉洁文化中廉洁自律、清正自守的象征意义。
《爱莲说》中还写道: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。”莲的茎中间贯通,外形挺直,不生枝蔓,也不长旁枝,香气传播得更远,更显得清新,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。通过对莲的描写,周敦颐赞美了莲高洁正直的品格,寓意着在复杂环境中坚守本心,不被外界不良因素侵蚀。
荷叶、莲子等同时还是中药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荷叶“生发元气,裨助脾胃……散瘀血”;《本草备要》提到荷叶“升阳散瘀……升发阳气”;《滇南本草》记载荷叶“上清头目之风热,止眩晕”。简单来说,荷叶具有升发阳气、清热解毒的功效。这些药效,同时寓意着清心明目,以正气抵御邪气,以廉洁之心抵御贪腐之念,祛除贪欲之毒。
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念。孔子曾说:“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”晏子认为:“廉者,政之本也;让者,德之主也。”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呼吁:“朕幼清以廉洁兮,身服义而未沫。”于谦则说:“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清代王永吉也主张:“大臣不廉,无以率下,则小臣必污;小臣不廉,无以治民,则风俗必坏。”这些古人的智慧和思想,为后人树立了廉洁的标杆。
在当代社会,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,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: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,清清白白做人、干干净净做事,做到克己奉公、以俭修身,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。周恩来同志用“十条家规”告诫进京做事的亲属要“完全做一个普通人”;焦裕禄不让孩子“看白戏”,并如数将票款交给戏院;杨善洲赶一百里夜路,也要给群众补交两角饭钱。这些党员领导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的清廉特质,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廉洁自律的榜样。
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就面临着公与私、正与邪、义与利、廉与腐的考验。我们要像荷叶一样,面对诱惑能稳得住心神,在面对各种利益的纠缠时能守得住操守,洁身自好,反躬自省,炼就“金刚不坏之身”。只有坚守廉洁的处世准则、无私的思想境界、崇高的价值追求、良好的道德修为,才能在利益面前不改其心、在诱惑面前不移其志、在考验面前不毁其节,做到公正刚正不偏私、清白清廉不徇私。有诗云:“一品青莲若为官,光风霁月伴清廉。世人都学莲花品,官自公允民自安。”
荷叶,坚守本心,不染一尘,贵在洁;人,清正廉洁,抵制诱惑,贵在廉。莲守莲心,香远益清;廉守廉心,明德惟馨。我们要学习荷叶的廉洁品质,以莲为美,以莲为品,以廉做人,以廉执政,自觉塑廉身,时刻立廉心,持久践廉行。每个人都是一片荷叶,只要我们能够将各自的清廉志气凝聚起来,不断涵养清风正气,厚植精神家园,铸牢清正廉洁的思想根基,社会就会呈现出“接天莲叶无穷碧”的壮丽景象。
我的分享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