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医药+廉洁故事”我来讲

“中医药+廉洁故事”我来讲第二期第1讲(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疾,医之于无事之前)
发布日期:2025年09月12日 作者: 来源:

大家好,我是本期故事的主讲人董明会,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故事是《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疾,医之于无事之前》。

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医家有“药王”之称的孙思邈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这句话的意思是:在未病之前,采取各种措施,做好预防工作,以防止疾病的发生。其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医“治未病”的核心思想,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,其深邃的智慧,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,为我们指引着守护健康的方向。

中医认为,疾病的发生,关系到正邪两方面,邪气入侵是发病的重要条件,而正气不足则是发病的内在根据。因此,“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疾,医之于无事之前”必须从提高正气、增强抗病能力和避其邪气、防止病邪的入侵两方面着手。

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因此,增强体质,扶助正气,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关键,主要方法就是通过调摄精神情志、加强体育锻炼、生活起居有常、药物预防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。避其邪气,防止病邪侵害。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,故“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疾”除了增强体质,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外,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。具体地说,就是应讲究卫生,防止环境、水源和食物污染,对六淫、疫疠等应避其毒气。除此之外,还要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注意防范外伤及虫、兽伤等。

“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疾,医之于无事之前”这一“预防优于治疗”的思想越来越被人们重视,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从“治病”转向“防病”,预防医学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。比如,我们开展定期体检、健康管理、疫苗接种等措施,都是“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疾,医之于无事之前”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具体体现。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,还能提高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,为健康中国战略夯实根基。

“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疾,医之于无事之前”本质上是一种前瞻性的智慧。它要求我们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主动的行动力,能够在问题尚未显露时就察觉到潜在的风险,并采取相应的措施,其核心在于“预防”与“前瞻”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,这种思想不仅仅适用于“治病救人”,还深刻契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内在要求。

在党风廉政建设中,党员干部思想上的不良倾向、作风上的细微瑕疵、制度上的潜在漏洞,犹如“患”与“疾”,任其发展,小问题会演变成大问题,不正之风可能沦为严重的腐败行为。“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”,腐败多由作风问题演变而来,二者一体两面,是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挑战。“四风”问题常为领导干部堕落的开端,作风上的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若被忽视,就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。

因此,反腐败斗争既要“治已病”,更要“治未病”,构建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体制机制。一方面,抓前端预防,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廉洁文化涵养,筑牢思想防线,将“想腐”念头扼杀在萌芽;另一方面,要完善监督机制,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,对权力运行进行监控,及时发现问题、纠正偏差;同时要健全制度体系,堵塞漏洞,不给腐败行为留下滋生的空间。

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,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。我们要善于把“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疾,医之于无事之前”的治病理念与自身岗位职责和防范廉政风险融会贯通,在预防上下足功夫,增强慎独慎微的意识,知敬畏、存戒惧、守底线,一体推进“三不腐”,把思想教育、政策感化、纪法威慑结合起来,做到未病先防、初病防变、愈后防复,将真管真严、敢管敢严、长管长严切实覆盖到小事小节上,有效防止党员干部违法破纪,以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。

我的分享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