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医药+廉洁故事”我来讲

“中医药+廉洁故事”我来讲第二期第3讲(借黄芪正气 扬廉洁清风)
发布日期:2025年09月12日 作者: 来源:

大家好,我是本期故事的主讲人段婷,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故事是《借黄芪正气 扬廉洁清风》。

中医药文化与廉洁文化相通相融,一脉相承。可以诗言志,也可以药喻廉,一味味中药因其药性、药理、药效不同而具有各自的廉洁寓意,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医药文化,倾听中药之语,品味清廉韵味。

今天的分享从一则故事开始:民间传说相传有一位善良的老中医,名叫戴糁(shēn),他擅长针灸,谦和厚道,乐于助人,为百姓治病无数、救人无数。有一天去山上采药,遇见一个孩童在悬崖往下滑,戴糁舍命相救,将儿童救起,自己脚下一滑,跌落悬崖而死。老人形瘦,面肌淡黄,人们尊之曰“黄耆()”。老人去世后,人们为了纪念他,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,具有补中益气、利水消肿、补血活血的草药称为“黄芪”。

古语云:十药九芪。黄芪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古代写作“黄耆”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释其名曰:“耆,长也。黄耆色黄,为补药之长,故名。”具有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生津养血等功效,被称为“补气固表之圣药。”初乳色的黄芪,质地温和,貌不惊人,却体贴入微,把一身的阳气,一身的正能量,慢慢悠悠,绵绵不绝地渗入每一个人心中。唐代诗人白居易给予其“黄芪治世无双草,何须魏良医。”的赞誉。宋代大文豪苏轼三十九岁谪居密州,常喝黄芪粥,写下了千古名篇《咏黄芪》:“孤灯照影日漫漫,拈得花枝不忍看。白发敲簪羞彩胜,黄芪煮粥荐春盘。”

黄芪补中益气,补气固表,融水为正清源本色,成汤方得盈袖满香,黄芪本色,寓意人的清风正骨,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。春季服用黄芪有增强免疫力、预防疾病之功效。中医有云:上医治未病,中医治欲病,下医治已病。未病先防,治在未病之先,未病先防旨在提高抗病能力,防止病邪侵袭。黄芪补气、治未病,亦是正气内存、廉洁于心的心灵良药。

黄芪味甘,性微温,归脾、肺经。它有着强大的补气固表之能,恰似一位忠诚的卫士,守护着人体的正气。在人体正气不足之时,黄芪挺身而出,助力抵御外邪的侵袭,使身体恢复平衡与健康。黄芪的药理与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》中的“坚持崇廉拒腐,清白做人,干净做事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寓意我们做人做事应如黄芪一般,秉持着内心的正气,坚守道德的底线,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,以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,守护着心灵的净土。无论是面对金钱、权力还是名利的诱惑,都要像黄芪稳固人体正气一样,稳固自己的操守,让邪念无机可乘,时时做到心安、心正,用坚定的“廉心”抑制腐败的“邪毒”。

从生长习性来看,黄芪多生长在干旱、寒冷的环境中,它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,但却偏爱阳光充足、排水良好的地方。它扎根于大地深处,默默汲取养分,不张扬、不浮躁,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生长,努力绽放自己的价值。寓意我们要像黄芪一样,无论身在何处都应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,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清正廉洁的品质,在平凡的岗位中勇于作为、砥砺前行,不追逐虚荣与奢华,清白做人、干净做事,守得住清贫、耐得住寂寞。

在中药的配伍中,黄芪常与其他药材协同作用,增强整个方剂的疗效,它不争功、不抢风头,默默地发挥着辅助作用,为了共同的目标与其他药材相互配合、相互成就。寓意我们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公与私、名与利的关系,自觉做到大公无私、不求名、不图利,要把廉洁奉公作为人生信条,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弘扬大无谓精神,默默耕耘、甘于奉献。

黄芪虽朴实无华,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,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心如黄芪,虽低调谦逊,却散发出高尚的品德光芒。要善用“黄芪”补正气,让邪气无孔可入,用纪律规矩筑牢益气固表的“防火墙”,树牢规矩意识,严守纪律红线,勤于反躬自省,常怀敬畏,始终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、政治信仰不迷失、初心使命不遗忘、纪律规矩不松懈,正本清源、固本培元,让肌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永葆健康,在担当实干中体现人生价值。

我的分享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